佛教新闻
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寒山寺“和合文化”建设为例
2024-09-17 20:22  浏览:126
9月1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极乐寺举行建寺一百周年庆典暨弘法楼奠基仪式。此次庆典活动为期两天,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守正创新与我国佛教中国化——首届哈尔滨佛教论坛”。
 
论坛上,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发表了题为《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寒山寺“和合文化”建设为例》的演讲,阐述了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解和思考,并结合寒山寺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对“和合文化”建设的见解。
 
积极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必须注重文化要素。寒山寺可以作为一例典型个案,通过这例个案,能够看到以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寒山寺将和合文化视为寺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发掘寺院自身固有的文化资源,使大众认知到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互鉴互融性与价值共通性,由此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入研习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途径,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的实践。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守正创新;寒山寺;和合文化;文化兴寺。
 
一、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创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一重要论断在近年来各类重要会议上被反复强调。2015年,习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强调,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才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观大局谋大势、指方向明方略”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各宗教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
 
中国佛教界应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核心要义,结合具体实际,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而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首先需要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内涵,掌握其精髓要义。
 
(一)何为佛教中国化?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随后传入中国,其核心教义和主体精神在与中国国情、、思想、文化、制度、道德、伦理、习俗等方面进行长期互动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后产生了佛教新的思想和形式,形成了佛教八大宗派,以及中国化的经典,如《六祖坛经》《百丈清规》等。这就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的过程,也即是佛教的中国化的真谛所在。
 
(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于汉朝,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流派。
 
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历史事件,拉开了佛教中国化的序幕。在这一进程中,从最初的“白马驮经”西来,到法显、玄奘等高僧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并翻译成中文,都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相融合,出现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别于印度佛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教义的重新诠释和创新。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宗教信仰的传播,还包括了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在义理、制度、组织、仪轨等多个方面,佛教都经历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和转化。这种融合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文学艺术、乃至民间信仰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总之,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宗教的多元化,还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体现了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历史进程则是一个跨越数个朝代、涉及广泛领域的长期演变,是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的典型例证。
 
(三)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
 
近代以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典范。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领袖和改革者,他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首次明确阐述了“人生佛教”的概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四句格言正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旨趣。他认为,佛教应该关注现实人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教义,来实现个人的精神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间佛教”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3年恰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补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周年》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鼓励佛教徒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佛法,利益社会。同时,赵朴初还提出要继承发扬中国佛教坚持“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的三个优良传统,推动中国佛教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习近平对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总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需要做到上认同、文化上融合、社会上适应,使佛教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成分,从而从深层次上深刻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历史进程,进一步推进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二、发掘文化资源,探索佛教中国化的寒山实践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佛教界深入挖掘自身理念资源,寻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点,做好“文化上融合”。苏州寒山寺尝试以和合文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契合自身实际的佛教中国化道路,希望能为广大佛教寺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一)探源:寒山寺的“和合二圣”与和合文化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著称,其源头可追溯到“和合二圣”——寒山与拾得。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子到此隐居修行,“缚茆以居”。后来禅宗大师石头希迁禅师来此重建普明塔院,为纪念寒山,遂题额为“寒山寺”。寒山的具体生平很难考证,从现有资料来看,只能推知这是一位早年饱读诗书,科举落第后归隐天台山的僧人,其由儒入道,复由道入佛,行持大有禅者风范,与众不同,乃至似疯若癫,因此也常常被人讥讽嘲笑,唯有拾得与他相交甚厚。寒山曾有诗言:“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二人情谊由是可见。寒山、拾得均擅诗歌,用词犀利而独抒性灵,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独处一派。
 
特立独行之风姿,呵笑无碍之禅行,辛辣灵动之诗句,隐秘难寻之史踪,这些特点共同使寒山、拾得成为了与“隐逸高人”相关联的文化心理符号,并在民间演绎出大量传说故事。其后,他们又基于两重要素,开始象征着“和合”。
 
1.佛法上的和合理念:二人流传至今,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关于忍辱的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二人的对话强调在冲突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以忍耐包容的态度处理,而非激化矛盾,这正是和合精神的体现。
 
2.民间信仰中的“喜神化”:与寒山、拾得相关的民间故事,如万回寻兄说、寒山舍爱说、七世冤家后为夫妻说三类,均与家庭、婚恋相关,其情节大多凸显出在冲突矛盾面前的“退让”与“化解”。随着民间故事的传播流行,寒山、拾得逐渐被视为护佑姻缘和顺、家庭和睦的喜神,遂有“和合二仙”之称。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下诏《谕著加封僧肇以下诸禅师封号并令该地方官致祭一次》,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大士”。自此,寒山拾得并称为“和合二圣”。寒山寺很早便设立寒山拾得像,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记载:“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忘其所自也。”其后寺中又专设寒拾殿,奉寒拾为祖师。和合二圣成为寒山寺的特色,二圣所代表的和合理念,也为寒山寺历代传承,是今日寒山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析义:“和合文化”精神传承的意义价值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为立足点,深化佛教中国化,持续加强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究其根本,是因为和合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且合乎当下时代需要。
 
1.和合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的理念,习近平曾精辟地概括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人类与自然、国家与社会、个人心灵修养等不同层次,“和”都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路而言,佛教讲“因缘和合”,诸法之生,诸事之成就,非得众缘和合不可。日常修持也常强调和合,如佛陀自言往昔修菩萨行时:“若有众生嗔恚乖张,我令和合;昔不和者能令和合,坚固安住,具足不坏,各生慈心、愍心。”可见和合乃为善法。道家将万物视为阴阳二气的和合整体,天人宇宙,身心社会,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只有系统自身状态平衡和谐,系统的各个部分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儒家更是强调和合伦理,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深刻见解,其后孔孟诸家无不以和为贵。三教以各自具有特色的论述形式,共同凝聚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合精神。
 
2.和合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相通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居于最高层次,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传统无疑有助于强调和谐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此外,重和合、求包容的文化范式,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支撑。只有尊重不同文化差异,坚持兼容并蓄,和平共处,才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寒山寺将和合文化视为寺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发掘自身固有的文化资源,使大众认知到佛教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互鉴互融性与价值共通性,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入研习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途径,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的实践。
 
三、“和合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与作用影响
 
寒山寺秉持“和合文化”理念,尝试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开展工作:
 
(一)追寻历史踪迹,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传递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有效方式,通过打造文化品牌,能够更好地传达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和谐、包容、互助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认识、践行这些价值观。因此,寒山寺文化建设的首要路径是塑造文化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寺院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研究人物、典故、文物等元素,不断丰富寺院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历史厚重的品牌形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寒山寺和合文化研究院、寒山艺术会社、和合美术馆、和合书屋等文化机构,力图通过多点推动,为和合文化的品牌形象提供有力的支持:
 
1.寒山寺和合文化研究院:通过学术研究与交流,为和合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自2007年开始,已成功举办十七届“和合论坛”,邀请海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拓展了学术界对和合文化的认识,也为和合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广阔的视野。
 
2. 寒山艺术会社与和合美术馆:创作、展示、传承中华传统艺术,传递和合文化的美学价值意涵,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3. 和合书屋:馆藏丰富的佛教经典与哲学、历史、文化类书籍,定期举办读书会、讲座等文化活动,为大众提供了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空间,使大众增长见识,深化文化理解。
 
上述不同文化机构的设立,分别从学术研究、艺术展示、文化活动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文化品牌建设格局。
 
(二)继承和合传统,探索寺院建设
 
在佛教传统中,和合文化体现于团体管理,即是“六和敬”思想。身和同住,意谓大众能够和谐同处。口和无诤,意谓大众彼此能够善语沟通,不出恶言,和善沟通。意和同悦,意谓大众志向相类,彼此增上,故能内心欢喜。见和同解,意谓大众能够相互尊重,容纳不同意见,而在基本见解上取得一致。利和同均,意谓均衡分配,互利互敬。戒和同修,意谓严净毗尼,同遵轨范。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实践,僧团便能够稳定发展,为每个人提供清净修行的保障。寒山寺在寺院、居士团体、职工队伍的学修与日常工作中,均强调继承和合文化的传统,以六和敬为标准,进行寺院团队建设,这在两个方面有重要意义:
 
1.通过贯彻落实和合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努力、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使整体效能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
 
2. 寒山寺作为江南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千年古刹,通过具体实践,倡导践行六和敬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信众的价值取向,引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以和合的精神理念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这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以文化为基石,促进和谐社会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将和合精神运用于具体实践,其中又以两项内容最为突出。
 
1.文化交流:通过远近闻名的“寒山钟声”,发挥寺院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功能。2007年,寒山寺向佛光山赠送“和平钟”,并举办“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回向大法会”,以钟声为载体,寄意和合,在两岸民众中引发热烈反响。这次活动有助于打破两岸民众间的隔阂,传递和平与和谐的信息,推动交流。2024年8月2日,寒山寺向澳大利亚悉尼般若寺赠送按寒山寺古钟1:1复刻的和平钟。寒山寺和平钟在悉尼般若寺的安放,激励着我们不断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营造更加和谐的世界。
 
2. 慈善公益:秉持和合精神积极开展公益活动,2011年,寒山寺发起成立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服务建设与社会公益项目,传递和合文化蕴含的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等理念,在开展资助活动的同时,更推动心灵慈善,期望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回馈社会,报众生恩。
 
结语
 
综上所言,寒山寺可以作为一例“文化兴寺”的典型个案,通过这例个案,能够看到以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当代佛教要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佛教中国化的守正与创新,必须注重文化问题,以中华文化作为教理教义阐发的底色,以文化理念作为引导广大信众的火炬,把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工作走深走实,落入人心。
 
 
佛教.寺庙 网络技术服务商
Copyright © 2020-2023
佛云网 www.fo5.cn 版权所有
客服微信或QQ:52761801
网站首页    频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