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5日,“宋人评价:‘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足以见得浙刻之辉煌。”5日记者来到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楮墨浙韵—&m






“楮墨浙韵——浙江印刷与书籍文化”展(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摄影:张煜欢)
中新网杭州1月5日,“宋人评价:‘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足以见得浙刻之辉煌。”5日记者来到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楮墨浙韵——浙江印刷与书籍文化”展览,该展负责人之一、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王皓澔表示,两宋时期是浙江刻书的一个高峰,从浙刻的辉煌中也可一窥中华书籍文化史的源远流长。
“北宋时期浙江人王永从捨资财,在家乡浙江湖州思溪村创建思溪圆觉禅院,并雕印佛教大藏经。到了南宋时期该大藏经才得以完成,学术界称这一时期的刊印本为《思溪资福藏》。”王皓澔告诉记者,“民间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此藏经刊刻于浙江刻书业高峰的两宋时期,其价值弥足珍贵。”
除了《思溪资福藏》,展品《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俗称《雷峰塔经》)亦有一番来历。“你看,这么长的经书是卷成了一个小细条塞进塔砖中的,当时的人能发现它十分不易。”王皓澔介绍,《雷峰塔经》是研究中国早期印刷术的重要证据,也是浙江印刷术位列全国之先的实物见证,民国期间曾有多家书贾仿制该印本。
此外,作为国内现存的最后一座传统藏书楼,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的刻本更是见证了中国书籍文化史。此次展出的嘉业堂影宋刻本《史记》、《三国志》板片及相应书页便可让观者一睹精美宋版风采。
“浙刻尤以精美著称,随着刻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印书规模、销售渠道逐步市场化,浙江藏书文化蔚然成风,展现出中华书籍文化史的独特魅力。”王皓澔如是表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