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菩提子佛珠  苏州佛事展  檀香  佛教  佛教文化 

保护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平衡 唐人笔下的野生动物

   日期:2020-03-30     浏览:121    
核心提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部门多地拿出“最严”措施,大力加强监管。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我们不妨从唐诗中看看,唐朝文人笔下的动物形象。

对于野生动物喜怒哀乐的描写

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动物的心理活动在二十世纪初开始系统地纳入科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们大多按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动物的心理感受。唐诗中有大量对于野生动物喜怒哀乐的描写。

杜甫写了一只失群的大雁,他通过短短几句话写出了这只孤雁的悲伤哀痛,它失去了群体的温暖,陷入无助的孤苦境地。

《孤雁 后飞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晚唐李建勋写了一只失群的白雁。细致的描写不仅符合白雁的实际,也反映了作者的孤独心境。正是由于人兽有相类、相通之处,以物拟人是唐诗中常用的手法。

《白雁》

晚唐李建勋

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

薄暮浴清波,斜阳共明灭。

差池失群久,幽独依人切。

旅食赖菰蒲,单栖怯霜雪。

边风昨夜起,顾影空哀咽。

不及墙上乌,相将绕双阙。

差池失群久,幽独依人切。

旅食赖菰蒲,单栖怯霜雪。

边风昨夜起,顾影空哀咽。

译文:

村子的东边的溪边上,立着一只毛色雪白的鸿雁,它的羽毛是多么的洁白呀。天色将晚、夕阳西下之时,它独个儿在清溪里游弋,梳洗自己的羽毛(对应“浴”字)。美丽的白毛反射的光芒,同西下的阳光一同,也渐渐隐去。这只雁儿,不小心与雁群分散,时间已日渐长久了;因为独自幽栖的缘故,产生了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它寻思着能有一个伙伴,相依相偎的心情也日渐迫切。在失群的旅途中,它赖以生存的食物,只有菰和蒲(两种水草)了;而因为独自栖息,失去了友伴,它对霜雪也害怕起来。昨夜开始的北风日渐强盛了,这只孤雁时常回头看着自己的影子,只能可怜而无助的呜咽着。它深深地感觉到啊,自己的境遇,还比不上墙上的乌雀——因为,它们却能在屋宇间自由自在,双飞双栖。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乌鸦具有“反哺”的特点。白居易在《慈乌夜啼》一诗中,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乌鸦报母恩而不得的哀怨。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是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野生动物的两性之间也有情感关系,寒山子有一首诗说:

止宿鸳鸯鸟,一雄兼一雌。

衔花相共食,刷羽每相随。

戏入烟霄里,宿归沙岸湄。

自怜生处乐,不夺凤凰池。

这里描写的是雌雄鸳鸯同行同止、双去双来的习性及反映出的动物的“夫妻之情”。

吴融《鸳鸯》写道:

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

长短死生无两处,可怜黄鹄爱分飞。

这里描写的也是同一种感情,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的美好寄托。

对野生动物的审美价值的描述

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简单说来可分为心理愉悦的审美价值和实际功能的现实价值。在自然界中,很多野生动物有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其神态、动作、声音、性情往往有可爱可喜之处。

李白平生酷好白鸠不能改移,他既肯定白鸠的颜色姿态,也赞赏其品性和对人类的益处。最后六个字强调白鸠在春天鸣叫,具有提醒农业生产的意义。

《白鸠辞》

李白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

韩偓《天鉴》说:猛虎十年摇尾立,苍鹰一旦醒心飞;这里对猛虎苍鹰姿态的赞赏包含作者的远大志向。

白居易《池鹤二首》说: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这是描写白鹤丹顶之红和双翅之白的干净漂亮。

高越《咏鹰》说,“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这是描写苍鹰姿态和动作的勇猛有力,清晰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赞赏之情。

许多野生动物对于人类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很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直接有益于人类生产,这类动物被称为“益鸟”。唐朱庆馀《啄木儿》写道:

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

这里说啄木鸟整天为庭院中的树木清除害虫,人类不要嫌弃它们。

救助野生动物 恢复它们的自由

对于绝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其生存都是坎坷艰难的,经常面临各种威胁和危险。尤其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们时刻可能遭遇到伤害。如果有人能够出手予以救助,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唐诗记载了较多救助动物的例子。

杜牧《赠猎骑》: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这里诗人苦言相劝人们少要伤害野生动物的生命。

《病鸱》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写诗人解救病鸱的事,诗人同情病鸱的遭遇,照料并使它获得自由,体现诗人的权权爱心,诗人借病鸱以自比。在这首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使用朴素的语言,写得真挚朴实。

一生贫困潦倒的诗人王建也有救助野生动物的经历,《寄旧山僧》说: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这应该和他与僧人交往受到佛教影响有一定关系。

帮助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恢复其自由的生活。

宋之问有一首《放白鹇篇》,讲到朋友送了他一只来自吴溪的白鹇,虽然他非常珍爱这只白鹇,最后还是把它放飞了。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晚唐诗人雍陶《和孙明府怀旧山》一诗说: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这里的“五柳先生”指的便是他放飞的白鹇。

大诗人白居易也有许多救助动物的活动,其诗歌对此记载较多。比如《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说: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

白居易还殷勤叮嘱大雁不要去正在发生战乱的西北方,以免被兵士打下吃掉。白居易还有把家童所买的鱼放生南湖的经历。应该说,他的这种活动较之宋之问、雍陶境界更高一些,因为他付出一定经济代价来救助野生动物。

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记载了他释放一条蛇的事,“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不过他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救这条蛇,而是讨厌蛇的样子所以不想吃它。他同时还告诉这条蛇:“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这反映了作者性格中“喜人相谢”的一些特点。

唐诗中记载的人类处理与野生动物关系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友好地对待、帮助野生动物的做法,这既是人类文明提升的必要,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从非典到今天新冠肺炎的大规模暴发都说明,如果处理不好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人类本身也会受到伤害。

我们呼吁,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以史为鉴,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 “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倡议,从我做起,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出门旅行、野外郊游和生态摄影等户外活动,做到不恐吓、不干扰野生动物,不污染、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标签: 佛教资讯
 
更多>同类佛教新闻

佛云网
佛云网:业务范围
佛云网:联系我们
  • 1Q Q:52761801
  • 2邮箱:52761801@qq.com
  • 3微信:52761801
  • 慈明
热点推荐:
佛教域名收藏 佛教网站建设开发 智慧寺庙 功德系统 线上客堂 佛教企业服务 佛教网络推广 佛教小程序开发 佛教app制作 佛教公众号维护 佛教新闻 佛教信息
佛云网是最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主要提供佛教网站建设,佛教小程序开发,佛教app开发,智慧寺庙,佛教软件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服务佛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